|
当前位置:首页 > - 文章中心 > - 心理咨询 |
儿童心理咨询:为什么越安慰孩子,反而哭得越厉害?
|
发布时间:2018-8-24 14:22:19 来源:太原心理咨询 浏览次数:1672 |
1
前段时间,我儿子小树刚刚开始上幼儿园,结识了一个新朋友轩轩。
一天放学,我和轩轩妈妈边走边闲聊,两个孩子则一起玩闹着。这时,小树想去摘路边的一株蒲公英,轩轩阻止了小树。
小树执意要摘,于是两个小家伙争了几句,轩轩开始激烈地大哭起来。
轩轩妈妈见状忙去安慰轩轩:「宝贝,妈妈知道你很难过,不要再哭了,再哭就不帅气了。」
轩轩听了妈妈的话,却越哭越大声了。
前几天下班回家,见到一对老人带着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玩,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,开始大哭起来。
奶奶走上前去,一把拉起了地上的孩子,大声呵斥:
「让你别跑了,非不听,摔了还有脸哭,再哭我们就走了,让你一个人在这哭。」
小男孩忙拽住奶奶的衣服,既害怕又努力忍着不哭的表情让我心疼。
孩子哭的时刻,往往也是父母们最无措的时刻。
轩轩妈妈说:「轩轩太爱哭了,我也不知道怎么帮他,我试了共情也没用,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?」
我的另一个朋友说:「越安慰他越哭,还不如吼一顿来得立竿见影。」
似乎,我们本能地觉得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,必须及时刹住,否则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。
可是深究下来,却并非如此。
2
知乎的一位网友提问:为什么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哭?
我们阻止孩子哭,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哭勾起了我们内心的不适感,但我们自己却未曾察觉。
小树爷爷非常疼爱小树,几乎达到了溺爱的程度,对他的任何要求都竭力满足,唯独在哭这件事上,却是「零容忍」的态度。
每次看到小树哭,爷爷都会厉声说:「不许哭,哭不是好孩子。」
而如果小树奶奶劝解爷爷几句,爷爷会径直走出门去。
小树的哭,引起了爷爷内心的不适感,使他感觉难以面对。
每当孩子哭泣的时候,我们容易产生一种「自罪」心理。
每一个难以面对孩子哭泣的成人,大多都有着不被允许哭泣的童年。
孩子哭泣的一瞬间,我们会觉得孩子的悲伤是因我们而起,而我们则像是一下子变回那个做错了事,却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。
而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,我们常会本能地阻止孩子哭,或者用严厉威吓的方式,或者用相对柔和的方式。
但归根结底,如果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阻止孩子表达情绪,那么孩子往往会越哭越甚。
当孩子哭泣时,其实首先需要处理的是父母的情绪,需要转变的是父母的思维。
孩子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,被看见和接纳的负面情绪,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。同时,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,正是在一次一次的哭泣、失控和被理解中建立起来的。
3
有这样一句话:「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,越需要爱。」
作为孩子身边最亲近和信赖的人,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声,具体做法是:与孩子「共情」。
综艺节目《不可思议的妈妈》中,胡可带着小鱼儿去给哥哥买玩具,但规则是只可以给哥哥买玩具,而小鱼儿选中了心仪的玩具,却只能空手而归。
这让小鱼儿非常懊恼,出了玩具店便开始发脾气,大声叫着「臭妈妈」,然后激烈地哭了起来。
胡可第一时间蹲下来抱住小鱼儿,让他在自己的肩膀上哭着。
之后,胡可对小鱼儿说:「我知道你很难过。」
很多妈妈都会将共情做到这一步,但之后我们却常常陷入一些误区,比如会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:「别哭了,好吗?」
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,「我明明共情了,为什么孩子还是越哭越厉害?」
原因一:缺乏接纳的共情,孩子不买账。
这其中,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:给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做评价。
在表达完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后,我们常常立刻否定孩子的行为:「你很难过,但是大哭大闹可不对」「我知道你生气了,但是你也不能乱扔东西啊。」
于是,孩子感觉到并没有被真正接纳,于是继续大哭。
原因二:孩子感觉被进一步误解,委屈大哭。
在对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之后,我们说的话很重要,如果此时父母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一个标签,或者急于对孩子哭的原因下判断,就会让孩子因进一步被误解而委屈大哭。
前些天,小树因为搭积木搭不好,大哭起来,奶奶过去安慰他:
「宝贝伤心了啊,真是个爱哭包,搭不好有什么可生气的,咱玩别的。」
结果,小树哭得更厉害了。
原因三:孩子被接纳了,开始释放情绪,大哭。
还有一种情况,是孩子感受到被接纳,将心中的委屈释放出来。
这时候,允许孩子哭上一会,能够帮助孩子释放心中的阴霾,恢复到良好的心境状态中。
在电影《头脑特工队》中,对于「哭泣」有一段很好的描述,也给出了一个标准的「共情」范本。
在主人公莱莉的大脑中,代表快乐的情绪小人「乐乐」和代表悲伤的情绪小人「忧忧」遇到了麻烦,急需莱莉的幻想玩伴「冰棒」的帮助。
然而在他们找到冰棒,寻找回去的路的时候,冰棒失去了他和莱莉共同记忆中最重要的火箭,这让冰棒十分难过,大哭起来。
乐乐赶忙冲上前去安慰他:「一切都会好的,我们会有办法的」「嘿,谁最怕挠痒了,挠痒怪来了」,甚至做鬼脸逗冰棒开心。
但一切都毫无作用,冰棒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忧忧的做法:
靠近陪伴,肢体接触:
忧忧紧挨着冰棒坐了下来。(父母与孩子之间,则可以蹲下来直接给孩子一个拥抱。)
陈述事实:
「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。那是你最心爱的东西,一切都无法挽回了。」
聆听和关注:
当冰棒说:「这是我和莱莉最后的信物」时,冰棒说:「你一定和莱莉有过很棒的冒险。」
这让冰棒开始自由地倾诉,他和莱利的故事。
当冰棒倾诉完,忧忧轻轻地用手拍着冰棒的腿,回应他「是的,是的。」
于是,感到被接纳和理解的冰棒抱着忧忧,开始大哭起来。
过了一会儿,冰棒站起来说:「我感觉好多了。」
此时此刻,冰棒的哭,就是被理解之后的释放,释放之后,他才能够重新振作起来。
不要把「止哭」,当成共情的唯一目的。
孩子需要在情绪的爆发中,学会认识情绪、疏导情绪,以及管理情绪。
因此,每一次孩子的情绪爆发,都是我们帮助孩子锻炼和提升情商的好机会。
在上面的「共情」结束之后,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:
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·西格尔的《全脑教养法》一书中强调,
当孩子情绪平复时,我们需引导孩子复述经历,使孩子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,然后引入右脑,重访他的情绪。
找一个时间,孩子和父母心平气和的重新回顾事件的发生,让孩子回忆起当时的感受,能够使理智的左脑和情绪化的右脑进一步联结,提升孩子对情绪的感知和掌控能力。
4
父母用心的体谅和接纳,是孩子能够走出困惑,勇往直前的动力。
在电影《小王子》中,狐狸对小王子说:「只有用心去看,才能够看得真切,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。」
在童年里哭泣的孩子,会在爱中汲取力量,在成长中擦干眼泪,长成内心柔软又坚韧的天使。
别着急,别催他,童年的美好里,放肆地哭也是其中之一。
我们有多少人长成了不会哭的大人?
不如给眼前哭泣的孩子一个拥抱,也给童年那个没有被理解的自己一个拥抱吧。
亲爱的宝贝,如果你想哭,我愿在你身边,陪着你。
阅读推荐:太原心理咨询:怎样判断自己该去做个心理咨询了?
|
|
|
|